上海,这座现代中国的大都市,自19世纪40年代开埠以来,便以其独特的魅力和快速的发展速度吸引了世界的目光。它不仅成为现代化城市建设的典范,而且在社交媒体上,无数年轻人通过文字、图片和视频分享他们的北上广生活故事,其中“上”即指这座被誉为魔都的超大城市。关于上海的历史,有一种流行的误解,即认为上海过去只是一个小渔村,而实际上,上海在元朝时就已经建县,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城市化的进程中,上海不断扩张,容纳了越来越多的人口,同时也见证了故土的变迁。许多人可能对脚下的土地并不熟悉,误以为摩天大楼林立的上海就是其本来的面貌。但实际上,这里曾经的县城如上海县、南汇、川沙等,都在城市更新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不仅关乎城市空间的扩大,也涉及到人们对故土的情感和记忆。
在本期专栏“聚落·场所·人”中,陈映芳通过她的文章《上海老城厢寻踪》,带领我们深入探讨了上海老城厢的聚落、场所和人的故事。她以社会学家的视角,结合旅行、探访和资料查找,重新审视了这些聚落和场所,以及与之相关的人和故事。这一专栏旨在探讨人的聚落和场所,而本文则是第七篇。
文章中提到,上海在正式开埠前并非一个小渔村,而是在元至元廿年(1291年)已经建县,县治所在地原本就是一个镇。清朝时期,上海县虽然隶属于江苏省松江府,但由于政治地位的特殊性,实际上高于一般县城。开埠后,上海城市形态是由上海县城和外国租界为主体的新兴商埠组合而成,经济地位日益重要。1927年,国民政府设立上海特别市,标志着上海正式设市,划入上海县、宝山县的一部分市乡,直属中央政府。
陈映芳的文章还提到,清末民初的新兴城市上海是中国近代史、城市史研究的热门领域。老县城似乎一直处于大上海的背面,若隐若现。作为西化大都市内的中国空间,以豫园为象征的文化/商业区域在更新改造中始终保持民族性特色。而周边的老城建筑则逐渐衰落,等待拆迁。这一切与十里洋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对于作者个人而言,虽然曾学习历史,关注上海的辛亥革命史和近现代经济史,但对于老城厢的样貌及命运始终缺乏深入的了解。尽管老城厢是祖辈生活的地方,家族的历史却如同过往的烟云,是依存于现实并寄望于未来的。随着长辈们的离去,许多事只能沉入历史深处。
历史与现实的关系远比我们想象的复杂。近年来,回望历史成为一种社会思潮,也成为作者的阅读爱好。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中,作者发现了一份70多年前出版的《新闻报》,其中记录了上海老城厢的详细地图和信息。这份珍贵的资料不仅为作者提供了重新认识和理解老城厢的机会,也为读者提供了深入了解上海老城厢历史和文化的窗口。
通过陈映芳的《上海老城
本文来自作者[eeekj]投稿,不代表白鹜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vip.eeekj.cn/zixue/202412-79812.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白鹜号的签约作者“eeekj”!
希望本篇文章《探寻上海老城厢的历史印记与故土情怀 穿越时空的漫步 (上海 老城)》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白鹜号]内容主要涵盖:国足,欧洲杯,世界杯,篮球,欧冠,亚冠,英超,足球,综合体育
本文概览:上海,这座现代中国的大都市,自19世纪40年代开埠以来,便以其独特的魅力和快速的发展速度吸引了世界的目光,它不仅成为现代化城市建设的典范,而且在社交媒体上,无数年轻人通过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