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全国农业种质资源普查工作标志着中国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和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项历时三年的普查工作,不仅规模宏大,参与人员众多,而且成果丰富,对于我国农业种质资源的保护、利用和种业振兴具有重大意义。以下是对这次普查工作的详细分析说明:
普查规模与参与
此次普查自2021年3月启动,历时三年完成,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覆盖范围最广、参与人数最多的一次农业种质资源普查。普查工作涉及150万名普查人员,累计行程达到6300万公里,显示了国家对农业种质资源普查的高度重视和资源调配能力。
普查成果概述
普查成果丰硕,首次开展水产养殖种质资源普查,首次查清青藏高原区域畜禽遗传资源本底,并公开推介一批耐盐碱的种质资源。这些成果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关于农作物、畜禽、水产养殖种质资源的种类数量、区域分布、特征特性等详细信息,而且为后续的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普查的新发现
普查中新收集的种质资源数量和种类均有所增加,特别是新增加了24个科、166个属、370个种,物种总数增加21.2%。这对于选育优异的果菜茶、肉蛋奶等品种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有助于提升种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加快种业振兴。
资源保护的新进展
普查不仅夯实了国家粮食安全的资源基础,还丰富了多元食物供给的资源种类。在农作物方面,新收集保存的种质资源中,粮食作物种质资源占比较大,比例达到45.4%,四大作物(水稻、小麦、玉米、大豆)占比超过三成。畜禽方面查明了33个畜禽种类、1018个品种资源状况,首次查清青藏高原区域畜禽遗传资源本底。水产方面,共找到857个种质资源,物种和品种数量都居世界第一,反映了种质资源是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
优异资源的挖掘
新收集的种质资源具有或优良性状,或特殊生存地生境,或悠久历史,对于培养高产优质、抗逆广适的新品种,研究作物的起源演化以及保护民族传统文化具有重要价值。目前已有6238份资源应用于育种创新和产业开发。
濒危资源的保护
普查工作重新找回了10个曾经宣布灭绝的畜禽地方品种,并通过抢救性收集保护,避免了濒危资源的灭失。61个濒危畜禽地方品种存栏数量都有不同程度的恢复性增长。普查新收集的13.9万份农作物资源,近九成为地方品种,即所谓的老品种或农家种,这些资源已收入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库中,实行长期战略保存。
结论
第三次全国农业种质资源普查工作不仅全面摸清了种质资源的家底,而且为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种业振兴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支撑。普查成果的公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全面的农业种质资源利用和保护的框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利用这些宝贵的资源。
本文来自作者[eeekj]投稿,不代表白鹜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vip.eeekj.cn/zixue/202412-80904.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白鹜号的签约作者“eeekj”!
希望本篇文章《种业振兴工程推进 大数据观察揭示农业核心优势 资源基础不断加固 (种业振兴工程怎么读)》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白鹜号]内容主要涵盖:国足,欧洲杯,世界杯,篮球,欧冠,亚冠,英超,足球,综合体育
本文概览:第三次全国农业种质资源普查工作标志着中国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和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项历时三年的普查工作,不仅规模宏大,参与人员众多,而且成果丰富,对于我国农业种质资源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