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全国农业种质资源普查的成果分析
背景与目的
历时三年,涉及150万名普查人员,累计行程6300万公里,第三次全国农业种质资源普查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果。这项普查工作不仅规模宏大、覆盖面广,而且参与人数众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农业种质资源普查。其核心目的在于全面了解我国农作物、畜禽和水产养殖种质资源的种类数量、区域分布和特征特性,为种业振兴行动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撑。
普查新发现与重要意义
1. 种质资源的全面掌握
此次普查全面掌握了我国种质资源的家底,对于提升种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加快种业振兴具有重要意义。专家组组长刘旭院士指出,没有种质资源作为基础,再先进的育种技术也无法实现优良品种的育成。
2. 国家粮食安全的资源基础
普查新收集的资源中,粮食作物种质资源占总数的45.4%,其中水稻、小麦、玉米、大豆四大作物占比超过三成,这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坚实的资源基础。
3. 多元食物供给的资源种类
普查不仅覆盖了农作物、畜禽、水产养殖资源,还在山西、上海、浙江等11个省份开展了农业微生物的普查。农作物方面,新增了24个科、166个属、370个种,物种总数增加了21.2%;畜禽方面,查明了33个畜禽种类、1018个品种资源状况,首次查清青藏高原区域畜禽遗传资源本底;水产方面,共找到857个种质资源,物种和品种数量居世界第一。这些资源的发现为选育优异的果菜茶、肉蛋奶、鱼虾蟹等品种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丰富了多元食物供给。
4. 挖掘高价值的优异资源
新收集的种质资源因其优良性状、特殊生境或悠久历史,对于培养高产优质、抗逆广适的新品种,研究作物的起源演化以及保护民族传统文化具有重要价值。目前已有6238份资源应用于育种创新和产业开发,显示出普查成果的实用价值。
5. 水产养殖种质资源普查的首次开展
此次普查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全面开展水产养殖种质资源普查,普查结果反映了种质资源在产业发展中的重要基础地位。同时,普查发现吉林、山西、陕西、云南等传统水产养殖小省的种质资源数量不少,说明这些区域在水产养殖中存在较大发展空间和潜力。
6. 畜禽地方品种的重新发现
普查中,重新找回了10个曾经宣布灭绝的畜禽地方品种,如河南项城猪、山东烟台䅟糠鸡、广东中山麻鸭等。这些品种资源的重新发现,是普查的重要意外收获,显示了濒危资源抢救性收集保护工作的成功。
7. 农作物资源的抢救性收集
普查新收集的13.9万份农作物资源中,近九成为地方品种,即老品种或农家种。这些资源已收入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库中,实行长期战略保存,体现了对濒危珍稀资源的保护力度。
结论
第三次全国农业种质资源普查的全面完成,不仅为我国农业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提供了丰富的数据和实物基础,也为种业振兴和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坚实的支撑。此次普查的成果不仅体现在数量上的增加,更重要的是在种质资源的质量和多样性上的提升,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种业创新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本文来自作者[eeekj]投稿,不代表白鹜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vip.eeekj.cn/zixue/202412-81600.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白鹜号的签约作者“eeekj”!
希望本篇文章《种业振兴进程加快 大数据揭示资源基础如何变得更加坚实 (种业振兴进程总结)》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白鹜号]内容主要涵盖:国足,欧洲杯,世界杯,篮球,欧冠,亚冠,英超,足球,综合体育
本文概览:第三次全国农业种质资源普查的成果分析背景与目的历时三年,涉及150万名普查人员,累计行程6300万公里,第三次全国农业种质资源普查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果,这项普查工作不仅规模宏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