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年终岁末的到来,各大App纷纷推出了用户年度报告,这些报告全方位覆盖了用户的日常生活,包括他们听的歌曲、吃的食物、熬夜的频率、常用表情等。这些报告不仅提供了一个回顾过去一年的机会,而且也通过大数据和算法分析,将用户的兴趣爱好和习惯偏好数据化呈现,帮助用户更直观地了解自己的行为轨迹。
这些年度报告的内容并不复杂,主要包括用户访问App的频率、常搜内容、使用习惯等。平台利用这些数据来帮助用户看到自己在一年中的活动模式。为了鼓励用户分享年度报告,许多App在报告的呈现形式上也做了创新,例如通过AI技术将用户数据融入短剧中,或者以颁奖的形式呈现用户的年度报告。
这种个性化的数据报告对用户来说有着不小的吸引力。例如,市民刘女士就表示,她平时听的歌曲App都有记录,她觉得这些记录蛮准确的。这样的记录可以在年底回顾,尤其是那些记录深夜最多听的歌曲或者年度关键词,会给她带来一些感触。
《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2024)》显示,2023年中国人均手机上网的单日时长为7小时15分钟。在线上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各平台记录的数据也是我们日常生活的一种映射。法学院博士生导师、研究中心副主任吴沈括认为,这类年度报告能引发用户共鸣,传播效果较好,已经成为一场年度营销盛事。
吴沈括指出,App的年度报告一方面可以让用户对一年中的事件有一个回顾和梳理,另一方面也是提高个性化体验的一种方式。通过可视化呈现,用户可以便捷地了解自己一年中的行为。同时,这种方式也是各大平台增强用户黏性、提高用户参与感的有效营销手段。
个性化数据的隐私性也引发了质疑。例如,某音乐播放平台推出了2024年度听歌报告后,有用户在社交媒体上质疑报告数据的准确性。对此,平台回应称,随机播放的歌曲也会计入数据,若账号有出借他人使用,也会导致数据差异。目前听歌报告已生成,不支持更改重新生成。
市民邱女士表示,她认为音乐软件或视频软件的数据总结并不特别准确,可能只是根据播放列表推算出她更喜欢的类型,但实际上并不是她特别喜欢的。她认为,大数据会给她造成信息的茧房效应,根据用户习惯进行推送,久而久之会让人误以为这就是自己的生活、自己的世界。
邱女士还提到,她在各大平台生成过多份报告,但她从不将报告分享到社交平台。吴沈括认为,即使再精准的数据也无法完全描绘出真实的自我。如果用户过于依赖这些报告,可能会陷入大数据编织的信息茧房中。他提醒,大数据应用过程中存在技术局限性,例如数据处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数据噪声和错误,这些数据反映了部分生活的客观现实,但不一定是全部。因此,他不鼓励人们完全陷于数据计算之中,因为人的情感因素和非标准化因素是大数据无法完全捕捉的,过往历史数据输出的结果不应该成为我们决策的全部依据。
本文来自作者[eeekj]投稿,不代表白鹜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vip.eeekj.cn/zixue/202412-82988.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白鹜号的签约作者“eeekj”!
希望本篇文章《隐私保护与数据泄露风险的双重考察 App用户年度总结 (隐私保护与数据利用 辩证关系)》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白鹜号]内容主要涵盖:国足,欧洲杯,世界杯,篮球,欧冠,亚冠,英超,足球,综合体育
本文概览:随着年终岁末的到来,各大App纷纷推出了用户年度报告,这些报告全方位覆盖了用户的日常生活,包括他们听的歌曲、吃的食物、熬夜的频率、常用表情等,这些报告不仅提供了一个回顾过去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