绩溪县,这片位于宣徽之脊的土地,不仅拥有黄山山脉与天目山山脉的交汇,还有钱塘江水系与长江水系的分水岭。这里地理环境独特,群山环绕,溪流密布,交通不便。在这样的自然条件下,绩溪的先民们为了克服自然障碍,改善生活环境,以及促进相互之间的交往和对外联系,他们在众多溪流山涧上架设了桥梁。这些古桥不仅是绩溪的一大地域特色,也是当地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1980年代初,作者参与编纂《绩溪县交通志》,担任主笔,并随三古(古道、古桥、古渡)调查组走访全县,勘查了大部分古桥,并将这些资料辑入《绩溪县交通志》。这些资料后来成为1998年版《绩溪县志》交通章古桥部分的依据。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当时并未能对所有偏远地区和河道支流上的古桥进行实地调查,因此统计数据并不全面。
在随后的数十年中,作者继续涉足乡土文化研究,并进行田野调查,收集到了更多的绩溪古桥新资料。根据最新统计,新中国成立初期,绩溪遗存的古桥共有329座。这些古桥按构造形制可以分为永久性石拱桥、石梁桥,半永久性石墩木梁桥和非永久性多节高架木桥,以及结构独特、造型优美的廊桥。在这些桥梁中,永久性和半永久性桥梁共有251座,多节高架木桥78座,廊桥10座。
廊桥是一种特别的古桥类型,它们在桥面上设有廊屋或廊亭。绩溪的廊桥通常是在永久性石拱桥、石梁桥或半永久性石墩木梁桥的面上建造廊屋或廊亭。这些结构一般有两种:一为砖木结构封闭式的廊屋,另为木结构覆盖小瓦的开放式廊亭。廊桥不仅具有交通功能,供行旅、车马来往,还可供人歇息避雨和闲暇休憩,体现了人文关怀的内涵。
廊桥多建在村落水口,与山水、树林、人文景物相融合,以廊桥为关锁构成村落水口园林景观。廊屋或廊亭中有的附设神龛,供奉神、佛或文昌帝君神位,依仗神佛保佑一方平安,村兴人旺,仰仗文星倡扬文风,达到以文兴村、多出人才的愿景。廊桥成了村落、山水田园、人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富有文化内涵,是传承历史、记住乡愁和建设宜居宜业美好乡村的重要支点。
据史料记载和田野调查收集的信息,绩溪历史上有廊桥10座,包括县城南徽溪桥、冯村龙门桥、下巷九间桥、方村水口桥、伏岭石纹桥、岱上文星桥、胡家村晴虹桥、小谷锦川桥、陈村万善桥、龙丛西村桥。岁月沧桑,这些廊桥中有些因自然灾害或人为破坏而消失,有的因时代发展建筑公路利用此桥而拆除廊亭,或改建为现代公路桥而面目全非。最近调查统计还有7座,包括近年新建的西川村廊桥。
已消失的廊桥中,徽溪桥位于县城南门外下三里,跨徽溪河,石拱桥6孔,长60米。建桥史最早见于南宋淳熙二年《新安志》。乾隆《绩溪县志》桥梁载:徽溪桥,元延祐乙卯(1315)改造为石桥。明洪武甲寅(1374)建亭于上,成为廊桥。后圮。弘治十一年(1498)重建。康熙间又重建。这两次重建,均未有廊亭复建的记载,所以徽溪桥廊亭应在弘治十一年(1498)之前就不存在了。
龙门桥位于长安镇冯村中,单孔石拱桥,上建木结构廊亭五楹,即五小间,是座玲珑雅致的廊桥。始建时间在明景泰元年(1450)以前,成化十四年(1478)重建。弘治间廊亭被火焚毁,至嘉靖三十年(1551)修复。经历代维修,一直保存完好。冯村龙门桥清季,村人冯益三等倡议,将龙门桥廊亭改为文昌阁,內供文昌星神位。文革期间,文昌
本文来自作者[eeekj]投稿,不代表白鹜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vip.eeekj.cn/zixue/202412-83220.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白鹜号的签约作者“eeekj”!
希望本篇文章《绩溪廊桥的千年变迁与文化传承 从历史遗迹到现代瑰宝 (绩溪古桥)》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白鹜号]内容主要涵盖:国足,欧洲杯,世界杯,篮球,欧冠,亚冠,英超,足球,综合体育
本文概览:绩溪县,这片位于宣徽之脊的土地,不仅拥有黄山山脉与天目山山脉的交汇,还有钱塘江水系与长江水系的分水岭,这里地理环境独特,群山环绕,溪流密布,交通不便,在这样的自然条件下,绩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