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随着算法在网络平台的广泛应用,它们已不再是隐秘的后台机制,而是成为了公众关注的焦点。从“信息茧房”的专业术语普及化,到打榜热搜现象的日常化,再到公众对大数据杀熟现象的普遍意识,以及外卖平台算法对骑手的不公压榨,这些问题引发了广泛的社会讨论。2023年11月12日,中央网信办等四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开展清朗·网络平台算法典型问题治理专项行动的通知》,旨在治理算法引发的信息茧房、榜单操纵、骑手压榨和大数据杀熟等问题。本文对话华东师范大学国际传播研究院全球南方研究中心主任熊节,探讨了算法如何与我们的日常生活产生关联,并提出了对算法问题治理的看法。
观察者网:在用户层面,算法被视为一个不透明的过程,用户只能看到算法输出的结果,却无法了解其内在的运作逻辑。即便用户有能力了解,也会因为技术复杂性而难以掌握。您能否简要介绍一些常见的平台算法?
熊节:我们可以通过两个例子来简单阐述平台算法。首先是内容推荐算法,这种算法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从APP的开屏广告到推荐内容,无一不是算法的产物。推荐算法的工作原理相对简单:平台通过收集用户信息来提供个性化的内容推荐。这些信息的收集越是全面,推荐的内容就越精准。与传统商业逻辑相仿,推荐算法的优势在于它能收集到巨量的用户数据。平台可能会给用户贴上成千上万的标签,涵盖个人偏好、习惯乃至节日庆祝方式等。通过客户数据平台(CDP)这样的大数据系统,平台可以高效地掌握并流通用户信息,从而产生信息茧房现象。例如,如果多个平台了解到我喜欢《黑神话:悟空》,它们可能会不断向我推送相关内容,导致我产生了一种全社会都在讨论该游戏的错觉。这种现象可能会在社会和政治问题上造成错误和偏执观点的强化,甚至引发社会分裂。
另一个例子是外卖骑手的派单算法。电影《逆行人生》生动展示了这一问题。算法设计的初衷是为骑手提供高效的路线,但平台同时将配送数据反馈至算法,不断提高对骑手的要求,迫使他们加速送餐以维持收入。这种做法不仅压榨了骑手,还加剧了骑手与顾客之间的紧张关系。这两个例子都表明,算法在优化结果的同时,需要回答一个关键问题:何为“优”。这个问题的答案并非由算法提供,而是由使用算法的平台决定。如果平台将盈利作为唯一目标,那么信息茧房和骑手压榨等问题就会成为不可避免的副产品。因此,用户不必深究算法的内部机制,而应关注算法的结果。如果算法结果对社会不利,那么就需要对其进行整改。
观察者网:平台通常会收集哪些用户信息和数据?又是如何诱导用户提供这些信息的?
熊节:根据国家网信办2019年发布的《APP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行为认定方法》,平台需要收集用户信息以提供服务,但必须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进行。平台通过设计用户界面和功能,以激励或强制的方式促使用户提供个人信息。例如,通过积分系统、个性化服务或社交网络的互动,平台可以收集用户的浏览历史、购买记录、位置信息等。这些数据被用于算法优化,以提高用户体验和平台的商业利益。这也引发了对用户隐私和数据安全的担忧,特别是在数据泄露和滥用的情况下。因此,平台需要在收集和使用用户数据时,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保护用户的隐私权益。
通过熊节的解释,我们可以看出算法在提供便利和个性化服务的同时,也带来了信息茧房、用户隐私泄露和骑手权益受损等问题。这需要政府、平台和用户共同努力,制定合理的政策和规范,以确保算法的正面效应,同时减少其负面影响。
本文来自作者[eeekj]投稿,不代表白鹜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vip.eeekj.cn/zixue/202412-84017.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白鹜号的签约作者“eeekj”!
希望本篇文章《我们该如何与算法抗争 拿起手机时 熊节 (我们该如何与动物相处共存)》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白鹜号]内容主要涵盖:国足,欧洲杯,世界杯,篮球,欧冠,亚冠,英超,足球,综合体育
本文概览:编者按,随着算法在网络平台的广泛应用,它们已不再是隐秘的后台机制,而是成为了公众关注的焦点,从,信息茧房,的专业术语普及化,到打榜热搜现象的日常化,再到公众对大数据杀熟现象的普...